巴枯宁主义(Bakuninism)
19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极端无政府主义思潮,以“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为代表。巴枯宁主义是第一国际后期“国际”内部的主要敌人,也是第一国际内部斗争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敌对思潮。
巴枯宁主义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巴枯宁的《上帝和国家》《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两部著作中。其哲学基础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政治上主张无政府主义。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制度并非罪恶的根源,国家才是导致人类不自由与不幸的根源。国家是人类低级阶段的产物,一切国家的任务都是对内以强凌弱、对外以大压小,国家是产生私有制、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因此,个人要获得个性的解放和自由,获得幸福,就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国家,消灭一切国家和政治权力是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巴枯宁主义甚至主张在24小时之内炸毁国家,代之建立充分自由的“无政府、无权威、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社会。(2)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斗争。巴枯宁反对一切无产阶级政党,反对有组织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他认为,革命是自发的“随意行动”,既不需要政治组织,也不需要指导,更不需要立法,主张少数“革命家”发动“突然暴动”,认为暴动并不需要许多人,只要有一百个认真的、团结一致的“革命家”就够了。(3)“废除继承权”是革命的出发点。他认为,继承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废除继承权,才能消灭私有制,达到“社会的、阶级的平等”。(4)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将流氓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看成是社会革命的动力。(5)主张以无政府主义的“自治公社”来替代国家。在自治公社里没有权威,只有个人的绝对自由与绝对的民主。(6)废除宗教。
巴枯宁主义是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社会观上的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极端无政府主义。它的主张是集体所有制的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绝对自由的蒲鲁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以及圣西门的废除继承权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平等”思想的混合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枯宁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巴枯宁先生来说,学说(从蒲鲁东、圣西门等人那里窃取而拼凑成的废话)过去和现在都是次要的东西——仅仅是抬高他个人的手段。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么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恩格斯也将巴枯宁主义称为“蒲鲁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混合物”。
巴枯宁宣扬绝对的自由平等,实际上却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平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鼓吹的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相互协调,也不是各阶级的平等,而是消灭阶级,这是任何资产阶级都做不到,也不可能将其列为目标的。巴枯宁主义认为一切权威都是坏的,只有“绝对自治”才是理想的社会。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每一个乡镇,都是自治的;但是,一个哪怕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又怎么可能存在,——关于这一点巴枯宁又闭口不谈。”巴枯宁主义的主张,事实上就是“戴着最极端的无政府主义的假面具”的反革命两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