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主义(Proudhonism)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属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一种。主要代表人物为蒲鲁东,其代表作品《哲学的贫困》(1846年)、《社会问题的解决》(1848年)等系统宣扬了其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

蒲鲁东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张阶级调和论,宣扬公有和私有的结合。他认为,共产主义和私有制所希求的东西都是好的,但他们招来的东西却都是坏的。共产主义否认独立的必要性,私有制则不适合平等和法律的要求。他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第三种社会占有形式,即“公有和私有的合题叫自由”。在阶级关系上,蒲鲁东认为工人阶级的地位提高不会消灭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也不会处于无产阶级地位,两个阶级应当携手合作而非相互斗争。(2)将改革信用制度、创办国民银行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基本办法。即通过发放无息贷款的方法,帮助无产者获取小额股份,开办产业,逐渐将生产资料都收买过来,使他们拥有生产资料,其实质是用合作制度代替国家。(3)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蒲鲁东认为,革命时代已经过去了,罢工是非法的,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权威,提出了要求“取消政党、取消权威、实现人和公民的绝对自由”的政治口号;他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组织工会和罢工斗争。蒲鲁东主义曾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小资产阶级占有优势的国家广泛传播。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蒲鲁东主义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斗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蒲鲁东的阶级调和论,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阶级调和论是“科学上的招摇撞骗和政治上的投机”,“他希望成为一种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总合的错误”,他希望“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一个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马克思坚持主张,争取工人阶级解放,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离不开阶级斗争,只有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才能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其次,对于蒲鲁东改革信用制度的主张,马克思认为,他寄希望于信贷制度的特殊应用和表面上的对利息的废除来改变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这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关系的误解,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最后,对于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认为,它是那种“轻视一切革命的、即产生于阶级斗争本身的行动”,“他的观点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要素即商品对货币的关系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