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
产生于19世纪50—60年代的德国,宣扬复兴康德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865年,德国哲学家李普曼在《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一书中主张完全抛弃康德以后的全部的模仿哲学,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哲学的诞生。除李普曼外,新康德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还有朗格、费舍、宰勒等。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新康德主义影响最大的时期,形成了许多派系,其中主要有以马堡大学为中心的马堡学派和以弗莱堡大学为中心的弗莱堡学派(亦称“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科亨、那托普、卡西勒等。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闵斯特贝尔格等。新康德主义的主要派别都是从右的方面批判康德,进一步发展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两个学派的基本哲学倾向比较一致,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者侧重利用自然科学论述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们大都是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专家;弗莱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者大都熟悉历史文化,侧重论述社会历史问题。新康德主义用来对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是朗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伦理学社会主义”,即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把康德的“纯粹道德的东西”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新康德主义对工人运动产生过极大毒害,第二国际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官方学说来攻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为此,恩格斯、梅林、李卜克内西、拉法格、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人都批判过新康德主义。20世纪上半叶新康德主义在资产阶级各派的哲学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不少新康德主义者甚至转向了其他流派,如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文德尔班就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