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Marx to VIZasulich)
亦称《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马克思论述俄国农村公社历史命运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重要著作。写于1881年,首次用俄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24年版第1卷。1955年由张广达、何许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史学译丛》第3期上。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1881年2月,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信,信中,查苏利奇向马克思说明《资本论》在俄国的流传引起了关于俄国土地和农村公社问题的争论,她恳请马克思谈谈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看法,“要是您肯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是您肯对那种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这种理论阐述自己的看法,那么您会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马克思极为重视查苏利奇的来信,他克服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的困难,先后拟了四个草稿,才于1881年3月8日给查苏利奇正式复信。信中,马克思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特点,较为全面地表述了他对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看法,明确指出俄国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即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首先,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对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做具体分析。马克思在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生产起源时指出,通过对农民的剥夺,实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西欧,具体来讲,英国已经完成了对农民的剥夺,而西欧的其他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相反,就俄国来说,它面临的问题与西欧是不同的。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过程是用一种私有制形式取代另一种私有制形式,即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与此不同的是,在俄国是要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俄国现存的农村公社公有制。马克思指出,正是这种差别的存在,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原本适用于西欧的资本主义起源的论述直接运用到俄国社会上来。不考虑上述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简单照抄照搬西欧发展道路显然是不适当的。
其次,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来分析俄国公社的发展命运。第一,从内在根据上讲,俄国公社的二重性特点既可以使它获得巨大的生命力,也可能成为它解体的根源。马克思指出,相比于古代社会典型的“共产制共同体”公社,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生产资料具有公有和私有的二重性。俄国公社中房屋和园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而耕地是不可让渡的公共财产。所以,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具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先验地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二,从外部条件上讲,俄国只有吸收资本主义市场为它提供的大规模共同劳动的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并存,“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进而走出一条与西欧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因为,俄国的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反之,俄国如果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第三,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村公社事实上趋于瓦解。因此,要想发挥农村公社作为俄国社会新生支点的作用,就“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而这就需要俄国在适当的时候爆发革命,然后集中国家的一切力量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发展理论的重要文献。信中,马克思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提出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由于农村公社本身具有的公有和私有的二重性,存在着能够越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这进一步丰富了历史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好例证。信中的理论后来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