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奈·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

法国著名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理论哲学流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儿于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法国都仑省拉爱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勒丹省议院的参议官。1604年,笛卡儿进入拉·弗雷士的耶稣会公学,接受传统教育,除了学习神学和经院哲学之外,还学习了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尤其对数学非常感兴趣。1613年笛卡儿到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笛卡儿对职业的选择一直飘忽不定,于是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找“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1618年他离开法国到荷兰参加军队,充当文职志愿人员,后来到巴伐利亚参加了日耳曼人的军队。退伍之后笛卡儿在法国巴黎定居,专心从事科学研究,试图建立起自己的新科学体系。1629年他迁居荷兰隐居了20年。1637年笛卡儿用法文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方法谈》,1641年又用拉丁文发表了《形而上学的沉思》,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他的哲学观点。1644年,笛卡儿发表了他的系统著作《哲学原理》。1649年,他最后发表了其心理学著作《论心灵的各种感情》。

笛卡儿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有多方面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他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哲学上,笛卡儿在本体论上坚持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坚持唯心主义唯理论。

与培根一样,笛卡儿非常重视科学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笛卡儿认为过去的经院哲学只是一派空谈,只能引导人们陷入根本性错误,而不能带来任何真实可靠的知识,因此,必须用新的正确方法,建立起新的哲学理论体系,这就使得哲学从传统的本体论开始向认识论转向。与培根不同的是,培根认为代替经院哲学方法的是经验的归纳法,而笛卡儿则主张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标本的理性的演绎法。笛卡儿认为,为了获得最清楚明白的思想,就像几何学的“公理”那样成为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借以成为建构整个理性知识体系的基础,就必须清除一切已有的成见或者未经理性彻底审查的思想,这就需要“普遍怀疑”,这种普遍怀疑不同于否定一切知识的不可知论,而只是以怀疑作为手段和方法,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去寻找和确立不可怀疑的知识,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在笛卡儿看来,数学是理性能够清楚明白地加以理解的,因此数学的方法可以用来作为探寻真理的方法,应当以数学方法来寻找一些最根本的真理作为哲学的基础。笛卡儿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却是毋庸置疑的,即“我怀疑”本身。我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思想,那么就肯定存在一个思想的我,即“思想者”,这就是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论题,它是笛卡儿全部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第一原理。显然,笛卡儿是从我的思想推出我的存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否认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得的感觉,通常是混乱的错觉;只有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建立的基本原则,如几何学原理之类,才具有清楚明白的必然性,而这是人心固有的“天赋观念”。笛卡儿唯心主义的唯理论思想,受到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者洛克的批判。

形而上学即本体论是笛卡儿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笛卡儿把实体划分为绝对实体和相对实体。前者是自因的存在,这种绝对实体就是上帝;后者是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他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这种相对实体又区分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唯一的本质属性就是广延性,即占有空间性,广延的东西不能思想;而精神实体无广延,不占有空间,因此,两者是互不干涉、彼此独立的世界本原。但是这种“二元论”的思想在人的身心问题上遇到巨大困难,笛卡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身心交感说”,他认为人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个“松果腺”,心灵产生外物的观念,并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给肌肉,引起身体的运动,他的这一学说遭到了马勒伯朗士和斯宾诺莎的批判。由于不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而染上肺炎,笛卡儿于1650年2月11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