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

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马姆斯伯里的一个牧师家庭。14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哲学和逻辑学,大学毕业之后曾经担任培根的秘书,1608年受聘为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1610—1637年,霍布斯先后三次陪同他的学生访问欧洲大陆,结识了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和法国哲学家伽桑狄。1640年,在英国内战爆发前夕,霍布斯流亡法国。在法国巴黎,他批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二元论和天赋观念论。1651年返回英国,同年发表了其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绝对君权的国家学说。1655年和1658年,霍布斯分别发表了《论物体》和《论人》两部著作,在书中他试图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建构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三部分的哲学理论体系。

霍布斯继承并且系统化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否定上帝是创造万物的实体,也反对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霍布斯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客观世界就是一切物体的总和,物体的基本属性是广延性即占有空间性,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世界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正是从世界是物体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霍布斯得出了“哲学排斥神学”的结论,克服了培根唯物主义学说中的“神学不彻底性”。霍布斯只承认物体的广延性,否认物质形式的多样性,在他看来,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都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而只是一些主观幻象;他认为物体的运动只是在位置上的移动,即“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在其政治学代表作《利维坦》中,霍布斯集中论述了其政治哲学思想。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之前,社会处于“自然状态”,由于每个人都受“利己心”的支配,为了保全自己就要排斥以至消灭他人,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为了公共安全和共同生存,避免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残杀之中被消灭,每个人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者议会,并订立契约,由其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而一旦人们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以后,就产生法律和道德,同时他又强调君主的绝对人格和绝对权威。尽管霍布斯的国家学说是为世俗王权服务的,但其绝对君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中所包含的“君权民授”思想,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霍布斯一方面受到他的学生国王查理二世的礼遇,另一方面又遭到以教会和贵族方面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攻击和迫害,于1679年12月4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