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家;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培根于1561年1月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曾经担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掌玺大臣,其母安妮亦出身于名门望族。培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3岁时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但是他很快就表现出对现存教育制度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厌恶。1576年培根离开剑桥前往英国驻巴黎使馆任职,担任英国驻法国巴黎大使的助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之后担任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全国大法官等重要职务。1621年培根受到政敌的受贿指控而被罢官收监,虽然之后不久他就获得释放,但却从此脱离政治舞台而隐退乡间,潜心于学术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1605年)、《新工具》(1620年)、《新大西岛》(1624年)等书,以及后来被编为《培根论说文集》的一系列短篇论文。
培根的社会政治观点体现了他作为新贵族的两面性特征,在《培根论说文集》的《论贵族》一文中,他一方面表达了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满和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想维护“君王的威严”和保持“贵族的高贵”,利用贵族势力来镇压“下民”的“犯上作乱”和“调节君权”。
在哲学上,培根尖锐批判作为封建主义思想基础的经院哲学,批判其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风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堵塞了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认为科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自然及其形式,以此造福人类。在其主要哲学著作《新工具》中,培根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首先必须清除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各种思想“假象”,包括“种族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培根认为,新的科学研究应该以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地排除心灵的自由臆断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僵硬三段论,从个别事例中归纳出普遍的因果联系。此外,作为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他认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像蜜蜂一样先采集花粉,然后再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消化、加工,最终达到真理性认识。培根因其科学归纳法和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626年4月,培根在做一次冷冻实验时遭受风寒,不治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