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于1804年7月28日出生在巴伐利亚兰茨胡特一个著名刑法学家的家庭。1823年在海德堡大学攻读神学,由于对黑格尔哲学产生兴趣,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师从黑格尔学习哲学,并且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1828年,他以毕业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无限的理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829年开始担任埃尔兰根大学讲师,讲授哲学史、逻辑学、形而上学等课程。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其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批判了个人不朽的思想,提出只有普遍的理性才是不朽的,宗教神学的灵魂不死是荒谬的。他的这种激进思想触犯了德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教义,因而遭到迫害,被驱逐出大学讲坛。1837年,费尔巴哈被迫隐居到偏僻的布鲁克堡乡村,依靠他妻子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
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同年,发表了重要论文《黑格尔哲学批判》,从认识论根源上对作为思辨哲学顶峰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猛烈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费尔巴哈向黑格尔做的以清醒的哲学对醉醺醺的思辨的第一次坚决的进攻。这篇论文标志着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开始建构自己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的演进过程时也指出,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1841年,费尔巴哈出版了其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基督教的本质》。该书指出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成为宣布人和自然的独立权力的“独立宣言”。该著作宣扬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给予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以沉重打击,对当时德国以至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1842年写了《改造哲学的必要性》和《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3年,他出版了《未来的哲学原理》,该著作发挥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的基本观点,提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也就是将神学转变为人学,标志着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理论形态的完成。1845年,他把对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批判,发表了《宗教的本质》一书。1849年,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市政厅做了系统的批判宗教的讲演,对《宗教的本质》一书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注释。1851年,这本名为《宗教讲演录》的著作出版。这些著作虽然继续发挥了他的无神论和人本学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也进一步暴露了他的哲学观点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学性。费尔巴哈的后期著作主要有《神谱》(1857年)、《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1863—1866年)、《幸福论》(1867—1869年)等,这些著作除了继续宣扬他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之外,主要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并且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理,这是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从抽象的人或者人的本质出发解释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具有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1872年9月13日,费尔巴哈在纽伦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