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辩证法大师。
黑格尔于1770年8月27日出生在德国南部符腾堡斯图加特城一个税务书记官的家庭。中学毕业之后,于1788年10月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于1790年毕业。大学毕业之后,黑格尔当过家庭教师,1801年黑格尔抵达耶拿,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1805年2月,他被任命为耶拿大学待命教授。1807年,黑格尔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该书描述了人的精神如何从纯粹的意识出发,通过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宗教等发展阶段,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过程,即从主观精神(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到客观精神(精神)再到绝对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的过程。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试图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学三者统一起来,用否定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论证其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性问题,构造起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哲学体系。
1808—1816年,黑格尔担任纽伦堡中学校长。在此期间,黑格尔完成了其重要哲学著作《逻辑学》(即《大逻辑》),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客观逻辑》出版于1812年,下卷《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在《逻辑学》中,黑格尔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其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1816—1817年,黑格尔接受聘任成为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最重要的著作《哲学全书纲要》。该书包括《逻辑学》(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组成部分,是其哲学体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统的论述。通过展示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把宇宙精神描述为一个通过辩证法实现的有机整体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1818年,黑格尔被聘任为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1821年,他出版《法哲学原理》。在该书的“序言”中,黑格尔提出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著名命题,用哲学的晦涩语言表达其政治革命的主张,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害怕革命的矛盾心理。此后,黑格尔全身心投入教学,先后讲授逻辑学、自然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等方面的课程。1830年黑格尔出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获得腓特烈·威廉三世授予的勋章。1831年11月14日,因感染霍乱去世。
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传统,他与康德、费希特、谢林一样,把人看成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实体即所谓“自我意识”的存在,并且把自我意识客观化为宇宙万物的实体,看成是能动地创造宇宙万物的主体(即所谓“绝对理念”),从而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论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坚持唯心主义可知论的立场。黑格尔是一位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可知论者,其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论,论证方法是辩证法,这就是其革命的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其本质上革命的辩证思维方法被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者,其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很高,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这种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完成了,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的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突出矛盾,指出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