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

德国著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谢林于1775年1月出生于德国符滕堡的莱昂贝格的一个乡村新教牧师家庭。1790—1795年谢林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其父亲是这所大学的牧师和东方文化教授。在这里,谢林与黑格尔成为同窗好友。1792年,他以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通过了答辩毕业。之后他开始研读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时期的谢林。1795年,他发表了一篇阐述费希特思想的文章《论一种绝对形式的哲学可能性》,该文章得到费希特本人的认同,从而使谢林在哲学界获得了一定名声。1795年,谢林完成了他的神学学位论文。毕业之后,谢林在莱比锡做了两年私人教师,在此期间他研究了数学、物理和医学,同时研读了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1798年,23岁的谢林受聘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开始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耶拿大学期间,他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想影响,哲学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1800年,谢林写出了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系统论述了绝对从主观到客观的变化过程。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反对费希特的思想,建立自己的“同一哲学”。1803—1806年间,谢林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思想由同一哲学转向宗教哲学,1804年写了《哲学与宗教存在的外在形式》一书。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20—1826年担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执教,担任国家科学院院长和慕尼黑大学教授等职。1841年他被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召请,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试图遏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思潮,特别是左派黑格尔主义者思想的影响。

谢林是通过费希特哲学进入哲学界的,但他很快就发现费希特哲学上的不足。在费希特那里,自然作为一种非我,是由“绝对自我”来设定的,它只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材料。费希特哲学主要关注的是自我问题或人的问题,而谢林则关注自然或客观世界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同一哲学”体系。谢林“同一哲学”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1)经过改造的费希特的自我;(2)遭到歪曲的斯宾诺莎的实体;(3)建立在自我和非我之上的绝对同一的神秘精神。这种“神秘精神”或“绝对理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无差别性,它排斥了一切有差别的同一性。但它有一种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冲动,并且由此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以及各种差别和矛盾,而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又推动万物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回归到“绝对同一”,这时世界精神就达到了彻底的、绝对的自我意识。所以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都是由“绝对”所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一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具体的事物无不包含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因素,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在自然界中是客观性为主,但也开始体现了萌芽中的主观性,随着自然界的层次越高,这种主观性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强;而在人和人的自我意识上,这种比例形成了一个转折点,世界历史从客观性占优势转入了主观性占优势,直到最后主观性完全吞并客观性于自身,又回复到了主客完全同一状态。所以,谢林的同一哲学就从总体上被划分为“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两个阶段,关于物质、自然的哲学叫作自然哲学,关于精神思想的哲学叫作“先验哲学”。“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它们能够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以“绝对同一”为共同的基础,最终在艺术直观中重新达到了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谢林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同一”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同一,对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了重要影响。1854年8月20日,谢林在前往瑞士的途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