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
费希特于1762年5月19日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的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1771年得到济本爱欣地区的男爵米勒提兹的赏识资助才开始上学,1774年进入波尔塔贵族学校,课外阅读过该校禁读的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的作品。1780年,费希特进入耶拿大学学习,1781年转学至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接触过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赴瑞士苏黎世当家庭教师。1790年重返莱比锡,再任家庭教师,开始研究康德哲学,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1791年他带着自己的文章《对一切天启的批判》赴哥尼斯堡向康德求教,深得康德赞赏,被推荐发表。1794年费希特应聘担任耶拿大学教授,开始讲授“知识学”,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与康德在哲学思想上公开决裂。在耶拿大学任教期间,他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年)、《论学者的使命》(1794年)、《略论知识学特征》(1795年)、《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1796年)、《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1798年)等著作。由于他在自己主编的《哲学杂志》上发表《论我们相信上帝统治世界的根据》一文,宣扬激进的民主思想,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反对势力指控他“宣扬无神论”并将他解除教授职务。1799年费希特离开耶拿大学迁居柏林,在柏林期间,他完成了《人的使命》(1800年)。1806年拿破仑入侵期间,他随政府迁住哥尼斯堡。1807年8月,费希特重新回到柏林,负责筹建柏林大学,1809年柏林大学建成,他担任柏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且于1810年当选为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
费希特是作为康德哲学的追随者而走上哲学论坛的,但是他不满足于康德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倾向,而是从右的主观唯心主义角度来批判康德。
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他认为,说明知识的哲学只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从知识客体出发来解释知识主体,以外物来说明意识,这叫独断论,也称为唯物论;另外一种是从认识主体来解释认识客体,以意识来说明外物,这叫作唯心论。折中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费希特认为,一切直接从客体出发的哲学都只能是独断论,唯一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从主体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的唯心论,他的知识学就是这种唯心论哲学。费希特继承并且发展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把“自我”作为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作为知识学起点的是自我,自我不是人的有限的经验的自我,而是绝对的无限的自我,它是一般的主体性,是先于一切实在又产生一切实在并包括它自身的实在在内的那种最初的纯粹精神性活动,费希特称之为“本原行动”。他认为,自我是一种纯粹抽象的精神活动,它是唯一的、最高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东西,其本质就是自己产生自己、自己确立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的,费希特的“自我”是不现实的,不是现实的人类精神的科学的抽象,而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在费希特看来,作为一种纯粹抽象的精神性活动,自我的第一个无条件行动是面向自己、反思自己、设定自己、肯定自己,赋予自己以独立精神存在的地位,这叫“自我设定自我本身”。但是,如果没有不同于自我的客体对象,自我的活动则无法展开,无法进入经验世界,自我也就不成其为自我,因此自我的第二个行动就是要创造自我的对立面,这叫“自我设定非我”。这样,费希特就用自我本身所创造的非我来代替康德的自在之物。在设定自我和非我之后,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为了使矛盾双方得以统一,自我不得不采取第三个行动,限制双方,这就是“自我设定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在绝对的“自我”范围内,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费希特认为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全部内容。这样,费希特以主观唯心主义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性问题。1814年1月27日,费希特因病在柏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