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即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的家庭。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他听神学课程,还偶尔布道,但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数学和物理学。1746年,由于父亲去世,又未能在大学的一所附属学校里谋得一份教师工作,他被迫放弃学业。在以后的九年间,他先后在三个家庭中担任家庭教师。直到1755年4月,他向哲学系递交了其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论火》,经过口试获得哲学硕士学位。接着,他以《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作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论文”,经过论文答辩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的职位。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编内教授,并且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801年退休。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1755—1770)和“批判时期”(1770—1800)两个阶段。“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1755年)、《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单子论》(1756年)、《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论据》(1763年)、《论自然神学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1764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1770年)等。特别是康德1755年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神学目的论的宇宙观,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理论,具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批判时期,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年)、《永久和平论》(1795年)、《实用人类学》(1798年)等,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能知道什么”,主要探讨的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应当做什么”,主要讨论的是伦理学问题;《判断力批判》的主题是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其目标在于:一方面批判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尝试论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基础。康德认为,任何科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都在于:一方面它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它必须能够增加新知识。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康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够增加新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依次回答:数学知识何以可能?自然科学即物理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何以可能?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通过批判性考察,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的认识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者是,我们人类究竟能够认识什么、知道什么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在先验要素论中,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包括先验逻辑论和先验辩证论)。康德将人的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大阶段,并且认为人的认识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物自身”)。其哲学思想具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倾向。

1788年,康德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这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主要论述了其道德哲学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形成了其道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实践理性批判》分为实践理性原理论(包括实践理性分析论和实践理性辩证论)和实践理性方法论两个部分。实践理性分析论主要论述了其伦理学的“普遍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善恶观念、道德情感等问题。实践理性辩证论主要探讨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至善”以及道德情感和道德宗教等问题。实践理性方法论则主要讨论了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

《判断力批判》发表于1790年,是一部美学著作。该著作以人为中心,主要探讨人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问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诉诸人的艺术潜能,试图克服科学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完成他的知、情、意相统一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哲学体系。

康德在自然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批判传统,创立的先验的批判哲学体系推翻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揭开了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序幕,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于哥尼斯堡。在其墓碑上刻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