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过剩人口(relative surpluspopulation)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形成的过剩人口。
在资本积累的发展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取决于总资本量,而取决于可变资本量。资本总额的增长,虽然包含了可变资本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量的增长落后于总资本量的增长,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相对减少。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很快时,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绝对地增加。比如,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儿童也加入了雇佣工人的队伍。此外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甚至破产的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工人的队伍中来。因此,在资本积累中,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这两种对立趋势发展的结果,必然形成大量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价值增殖需要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生产周期变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危机期间,大量工人被解雇,被抛进失业大军;在生产走向高涨时,又从失业大军中随时吸收所需的工人。相对过剩人口起到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而且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也利于资本家对在业工人进行剥削,因为资本家可以利用这一点,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即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然伴侣。资产阶级政府虽然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存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他们是需要救济的贫民及其子女、孤儿及丧失劳动力和各种迫于生计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