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私有制(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
指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剥削社会的基本标志,同时与先前的原始社会所有制相比较,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进步。
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的产生以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在生产中的使用为基础。工具的改进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也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三种主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以及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三种私有制形式也是大私有制。与之相对的,从未占据统治地位的小私有制,即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贯穿了上述三大阶段。
诸种大私有制的共性都是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控制生产过程和占有劳动成果,区别仅仅在于剥削方式的不同,以及对于劳动成果的占有程度不同。在奴隶主所有制下,奴隶主拥有完全支配劳动者(奴隶)人身自由和工作条件的权力乃至于生杀大权,几乎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继之而起的封建主义所有制替代奴隶主所有制后,封建主对劳动者(农奴)的人身控制力有所减弱,但是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依然存在;待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替代封建主义私有制时,资本家完全失去了对劳动者(工人)的人身控制权力,只通过雇佣的方式占有工人的劳动力。在雇佣关系中,工人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他们本身“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实际上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关系,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它既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形式,也是最后的形式。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生产资料私有制也由传统形式发展为现代形式。其中包括国有化运动与“国有经济”、资本民主化与股份制、经理革命与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资本主义变形与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使用关系和收益享受关系相分离,不一而足。总的来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力图通过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即通过对自身的扬弃,来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得社会财富过于集中,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手里。“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