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social interaction)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般地说,一切社会关系不外是人们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交往进行了定义。交往意指“交互往来”。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交往中的双方是互为主体的,交往的目的在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丰富的社会交往思想,认为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交往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连。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这个术语含义很广,它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而且多次使用了“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等,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交往与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交往是人的一种与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现实活动。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群体,总是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个体交往和普遍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和谐交往和不和谐交往、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教育交往与一般日常交往等。交往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交往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生产力。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把交往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之间的交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的前提,但是交往的形式,如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这些形式始终是由生产活动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由此可见,生产和交往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规定,二者相互包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交往形式都具有暂时的性质,是历史的形式。人们的交往形式同他们生活的状态和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相适应。当社会历史的发展开始突破原有交往形式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感觉到现实的交往形式的偶然性,并且把它当作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看到,原有的交往形式,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这些条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阶级社会中的社会交往,还难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而一种交往形式被另一种新的交往形式所替代,往往是通过阶级斗争,甚至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实现普遍交往、平等交往、和谐交往。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由此可见,社会交往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在社会交往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异化到异化扬弃的过程,同时,社会交往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类社会历史。

社会交往对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社会才能进步,个人的发展才有可能。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若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和世界交往,就会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彼此把自己的情感、意愿、目的等信息传达给对方,使双方能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谅解,消除矛盾,达成共识,使交往双方能够协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