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agnosticism)
否认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一词出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赫胥黎。他在1869年以“不可知论”表示一种对待基督教神学的怀疑的立场和态度:既不相信上帝存在,也不相信上帝不存在,否认我们能够有任何关于上帝本性的知识。后来“不可知论”一词的使用超出了这个范围。
古代怀疑论者的哲学中已经包含着不可知论的思想。近代哲学中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经验的范围,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还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包括上帝)存在,是不可知的。康德承认在我们的感觉之外有“自在之物”存在,人的感觉和观念是由于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人可以认识经验现象范围内的东西,但永远不可能认识作为本体的“自在之物”,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理性认识能力的界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知论者对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在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列宁指出:“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
对于不可知论的错误,历史上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了批判。但他们都离开实践而仅仅局限于理论思维的范围来讨论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因为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马克思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不可知论否认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对科学和认识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