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论(reflectionism)

确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同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的。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感觉、观念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古代唯物主义者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有 “焉(乃)摹略万物之然”(《墨子·小取》)的观点。在古希腊,原子论唯物主义者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等人提出的“流射说”“影像说”,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雏形。欧洲近代的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哲学家,都把人的认识或知识看作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明了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他指出:“唯物主义的理论,即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认识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这个结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做出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它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发展的过程,不了解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把认识看作是对客体的机械的、消极的直观。马克思主义批评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指出认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行为”,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是通过概念、规律等的形成有条件地近似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毛泽东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称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并在《实践论》中阐明了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