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与手段(purpose and means)
反映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特有的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范畴。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追求预期的目的,是社会运动中特有的不同于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一个根本特点。目的是主体预期达到的活动结果;手段是主体用来实现其目的的工具、中介和方法、途径。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中特有的目的因素,他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目的是以观念形式建立起来的活动所预期的结果,但并不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列宁指出:“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目的的产生和目的的实现都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们只能根据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提出目的,并通过改造客观事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目的和有目的的活动必须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目的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相背离的活动必然会遭到失败。
目的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定的手段。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说,劳动者把工具等劳动资料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手段是主体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客体上去,改变客体的形式以便实现自己目的的中介。手段还包括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手段的创造和使用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手段和使用手段,归根结底是对客观事物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利用。
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目的决定手段。主体活动的目的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人们创造和使用手段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不与目的相联系、不能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就失去了作为手段的意义。目的的提出和目的的实现也依赖于手段。手段是能实现目的的现实条件,也是实现目的的现实力量。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某种手段的创造,可以成为一定阶段上主体活动的目的,而实现了的目的又可以成为追求新的目的的手段。手段和目的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推动,构成了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史。
马克思主义要求根据客观规律,根据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把目的和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反对片面强调目的或片面强调手段。唯意志论只讲目的、不顾实现目的的现实条件,实用主义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如果某种目的所要求的手段是不正当的,那么这种目的也是不正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