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society)

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体。英文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意为朋友、伙伴、同伴。日本学者用“社会”来翻译society,后为中国学者普遍接受。历史上对于社会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理解。唯名论认为,社会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实体,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外在于个人,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唯名论重视微观的个人,唯实论重视宏观的社会结构,二者都未能全面把握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其他各种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有的特征的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树立着由政治法律制度、设施以及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人们有意识活动相统一的辩证历史过程。社会的历史是由追求自觉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但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级阶段)是人类社会演进中的五种社会形态。按照人的发展程度,社会也可以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