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一切领域,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创立的。
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是德国工人哲学家J.狄慈根。他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也有这样的表述。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术语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既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又坚持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整个世界。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辩证的唯物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用唯物而又辩证的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它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其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以及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共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规律和方法以及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理论。它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围绕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阐明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揭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