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方针(guiding principles as to coping with radical international changes)
邓小平在苏东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国际环境下,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4字方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中国在1989年平息政治风波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乘机联合制裁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方针。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重要思想,即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不但希望中国动乱,也希望苏联、东欧都乱。在这种关键时刻,遇事要沉着,不着急,也不悲观,泰然处之;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真正要出问题,是我们内部出问题,只要自己不出问题,别人拿我们没办法,美国也没办法。现在国际舆论压我们,我们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但是,我们要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搞好。这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底,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这样就可以稳坐钓鱼台,沉着应付,满不在乎,力争不断地发展。
其次,韬光养晦,少说多做,不称霸,不当头,不扛旗,埋头苦干,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办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第三世界有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对此,邓小平认为,中国算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现在这个力量还小。“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 切不要扛旗,不要去干涉别国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搞好,自己搞好了,本身就是对国际共运的贡献,对马列主义的贡献。“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他反复强调: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面对苏联东欧动乱和发达国家对我们戒心更大的严峻态势,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谁也压不倒我们。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1992年4月,他又强调,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再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有所为,在国内,就是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在国际上,就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判断和思想,既是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也是基于对几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对外政策的深刻反思。这些判断和思想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中国的对外政策有深远的战略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一直保持清醒头脑,并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坚持“不称霸,不当头”,坚定地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