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strategy of making the country powerful through talents)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基础之上的。1977年邓小平在总结对待知识和人才问题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把人才视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并且多次重申“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观。邓小平关于人才观的论述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决策依据。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把人才强国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使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人才强国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联系起来,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