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战略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突出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既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各自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口问题,又解决区域内共同面临的发展、生态等问题,为破解大城市病、打通区域发展障碍、建设现代化城市树立样本。
中国经济发展从“区域竞争”到“区域协同”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1981年成立环京津经济协作区;1986年成立环渤海地区15城市市长联席会;1995年国家“九五”规划提出了“环渤海战略”;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11市的发改委主任,达成“廊坊共识”;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建设“首都经济圈”列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领域和重大措施,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更好推进三地联动,京津冀在发展上逐渐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2016年,全国首个跨省市的5年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京津冀交通、生态、产业等12个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在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和强力推动下,京津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河北雄安新区正式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有助于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