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three armed uprisings launched by Shanghai workers)

为了配合北伐军进军上海,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6年10月24日。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以后,立即把主力调往江西战场。军阀孙传芳在江西作战失利,浙江省长夏超和国民政府驻沪代表钮永建约定,脱离孙传芳,归附国民政府,并向上海进军。中共上海区委决定和国民政府驻沪代表钮永建合作,组织联合暴动。10月24日凌晨,武装起义以黄浦江上军舰的炮声为信号,但由于钮永建的部队泄密,淞沪警察厅早有防范,起义的炮声迟迟未响,起义因准备不足,大部分工人没有被发动起来而遭受失败,起义工人领袖陶静轩、奚佐尧等英勇牺牲,百余人被捕。

第二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7年2月21日。17日,北伐军占领杭州,先头部队到达嘉兴。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至22日,罢工人数达36万多人。上海防守司令李宝章,勾结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国主义势力,对罢工工人进行残酷镇压,杀害工人蔡建勋、史阿荣并“示众”,继而逮捕54人,杀害31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学生、市民奋起反击,21日晚开始不断与军警发生局部战斗,至22日下午6时,总同盟罢工发展为第二次武装起义,“建威”“建康”两舰炮击高昌庙兵工厂,闸北、南市发生巷战。由于起义计划被泄,各区工人纠察队失去统一指挥,加上北伐军在上海郊区停止前进,钮永建的便衣队按兵不动,致使工人陷于孤立,起义再次失败。其间工人、学生、市民牺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7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在吸取前两次武装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继续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成立了起义的最高指挥机关——特别委员会(特委)

,委员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尹宽、彭述之、周恩来、萧子璋等组成。特委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周恩来、赵世炎等负责军事委员会的工作,尹宽、郑超麟等负责宣传委员会的工作。其次,拟定行动计划,起义的整个行动由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负责,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担任起义总指挥。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全市80万工人实现了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集合到华界参加起义。随即工人纠察队分别从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西、沪东、闸北等七个区向反动军警据点发动猛攻,市民群众也主动帮助纠察队筑街垒、运弹药、送食品。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22日6时许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22日,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召开,宣布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成立,推选钮永建等19人担任临时市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9人,工人代表1人,国民党左派、右派及资产阶级代表共9人。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长期被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但不久,蒋介石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上海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