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整理稿。该文1976年12月26日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收入《毛泽东文集》第7卷。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从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交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

讲话所阐释的十大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但又不是平行并列的,它侧重于讨论经济问题。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东强调,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他并且提出,要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毛泽东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论述。他还开始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当使各个生产单位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毛泽东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

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后来,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