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Zhou Enlai)(1898—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1927年8月1日和其他同志一起领导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重要贡献。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扣押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国民政府驻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组织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跟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主席。在负责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参与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文化大革命”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费尽心血。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其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