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官僚主义(oppose bureaucracy)
官僚主义指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它是剥削阶级的思想作风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反对官僚主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首次使用“官僚主义”概念,强调“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上,用泥塑神像来比喻官僚主义者。他说,除了三餐不食这一点不像外,官僚主义者的其他方面都很像一座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这种形象描述,深刻揭示了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闭目塞听、脱离群众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论述了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性。他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作风”,指出其社会根源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
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毛泽东特别批评许多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骄傲自满、强迫命令、压制群众意见的官僚主义做法,强调如不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把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等群众意见最大的各种不良作风联系起来考察,领导开展了“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毛泽东认为,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是反对官僚主义的首要前提。反对官僚主义需要不断加强群众观点教育,提倡党员干部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克服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思想土壤。为了打掉官风,使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还必须“肃清一切工作上、作风上、制度上的错误”。强化人民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反对官僚主义的关键环节。必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面接受群众监督。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完善党员干部管理考核制度,精简党政机构,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