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必须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The working class must bring up its own contingent of intellectuals)
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断,出自1957年10月13日毛泽东发表的《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
知识分子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现阶段的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战略任务。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在这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他还强调:“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957年10月,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这跟资产阶级要造就它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一样。一个阶级的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那是不行的。美国没有那样一些知识分子,它资产阶级专政怎么能行?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一定要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包括从旧社会来的经过改造真正站稳工人阶级立场的一切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一起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力量,没有知识分子,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得到巩固,也不能建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造就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阐明了党对知识分子的三条具体政策:第一,改善对他们的使用和安排,发挥他们对国家有用的专长;第二,充分了解知识分子,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第三,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待遇,便于他们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上述思想和政策,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国内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使一大批海外知识分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报效祖国。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千上万各类专门人才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经受了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其中大部分人在后来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以及经济、教育、科技、文艺、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