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policy of readjustment, consolidation, filling out and raising standards)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全党和中央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确定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在讨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应按“调整、巩固、提高”的精神安排计划。8月底,国家计委在向国务院汇报1961年经济计划时,重申了李富春的意见,周恩来表示赞同,并加了“充实”二字,从而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30日,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党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控制数字的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八字方针”。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批准了“八字方针”,并向全国宣布。

中央决定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指调整国民经济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大力加强农业战线,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大量精简职工。“巩固”指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使其在调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实”指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生产急需的补齐配套项目,以少量投资充实其生产能力,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领导比较正确,措施果断有力,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努力,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好形势。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起,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经过三年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