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立(establishment of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1954年9月15日,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报告政府工作时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及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将“现代科学文化”列入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之中。1958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沿用了这个提法。后来,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提出要把国防现代化加到国家现代化的内容中。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2年2月,周恩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发言中,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样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被完整提出来了。

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就不仅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两步设想。1975年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