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和约》(Treaties of BrestLitovsk)
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和平条约。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根据和约,苏维埃俄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苏维埃俄国总共丧失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含乌克兰)。俄国必须以各种形式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赔款。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改造。1917年11月7日,人民委员会责成俄军最高总司令向敌军司令部提出停止军事行动、开始和平谈判的建议;协约国不理睬,人民委员会不得不与德国单独进行和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平谈判正式开始后,苏俄代表团首先提出以没有兼并、没有赔偿的民主和约的原则为谈判基础,德方虚伪地声明同意,但以协约国也承认这些原则为先决条件。随后德方就以协约国拒绝参加谈判为由而宣布其声明失效,并于1918年1月5日向苏俄方面提出领土要求,将原属俄国的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一部分以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的大片土地划分出去。苏俄方面要求暂停谈判。
面对德方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内在是否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分歧。列宁在权衡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必须有一段时间,至少是几个月,才能使社会主义政府得以放手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并且安排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的组织工作。列宁坚决主张接受德方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得到喘息时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认为,对于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同帝国主义者的妥协是不能容许的而且是有害的,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试图寻求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主张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兼并性和约,即所谓的“不战不和”。1918年1月8日,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宣读了《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列宁指出,战还是和,是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不可能有任何折中的解决办法。列宁对于主张立即宣战的各种理由进行了一一批驳,并强调,当应战显然对敌人有利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却去应战,那就是犯罪。1月14日,在当时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动身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时,列宁和托洛茨基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谈判重新开始后,德方拒绝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的代表团进行谈判,而在1月27日同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签订了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拉达同意向德方提供大量粮食、牲畜等物资,以换取德方的军事援助。德方随后立即以最后通牒口气要求苏俄立即接受德方条件。1月28日,托洛茨基违背了同列宁的约定,书面声明苏俄宣布停止战争、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随即率团离开布列斯特,退出谈判。德方以此为由,于2月16日宣布停战协定失效,并于2月18日发起全线进攻。在十分危急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在2月18日晚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同意签订和约的决定。2月23日上午,苏俄方面收到了德方提出的新的、条件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当天,中央会议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同意签订和约。2月24日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德方的最后通牒。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和约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正式签订。
《布列斯特和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反而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白卫军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政权。1918年11月1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