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Bolshevik)

俄语Большевик的音译,意思是多数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列宁。

成立于1898年3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903年7月17日—8月10日在布鲁塞尔(后转移到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主要议程是讨论和通过党纲、党章,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大会通过了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提出的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的党纲。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编辑部人选时,列宁派获得多数,从此拥护列宁的人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反对列宁的人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布尔什维克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通过决议,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主张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组成的纪律严明的整体,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中的最高组织形式,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具有严格阶级性的、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在革命的领导权与发展前途问题上,主张无产阶级负有在俄国一般民主革命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使命,要使革命最大限度满足无产阶级的独立要求,就必须不遗余力争取工人在革命中的领导权,而不只是跟在事变后面做尾巴。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必须依靠武装起义的力量不失时机地建立起临时革命政权,实行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主义专政。(3)在斗争策略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反对孟什维克的和平合法的议会斗争方式,反对机会主义的改良路线。列宁认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农民所迫切需要的改革利益,无疑会引起地主、大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拼命反抗。为应对和摧毁这样的反抗,就必须依靠武装群众的暴力革命和起义斗争,即以专政的手段打破反革命的企图。革命的道路是迅速开刀、直接切除腐败机体的道路,否则,一味地改良只能迁延时日,使人民机体的腐败部分慢慢坏死并引起万般痛苦。(4)在与农民阶级的关系问题上,列宁将农民看作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俄国的农民是一支深受封建制度剥削而又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只有号召被革命教育所唤醒的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革命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规模。与之相反,大资产阶级、地主和工场主,由于怀着自私狭隘的心理,因此难免畏首畏尾,不可能尽心尽力完成革命。所以,只有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才能结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应当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这就要把农民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粉碎专制制度的反抗,并麻痹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无产阶级应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就要把居民中的半无产者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反抗,并麻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任务。(5)在由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化的问题上,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凝结力量、不失时机地将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进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步则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虽然二者各自的目标任务不同,但这犹如一条链条的两个环节,在走完第一步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生产力的爆发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必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民主革命的终结即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布尔什维克在同帝国主义、反动派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领导俄国人民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克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