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来〉文集序言》(Preface to the Collection Twelve Year)
列宁为种子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年来》文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于1907年11月圣彼得堡种子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年来》文集。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16卷。
按种子出版社的计划,《十二年来》文集应出3卷,但实际上只出了第1卷和第2卷第1分册。
《十二年来》文集第1卷于1907年11月中旬出版。这一卷不久即被没收,但有很大一部分被抢救出来,并继续秘密流传。第1卷包括下列著作:《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地方自治机关的迫害者和自由主义的汉尼拔》《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地方自治运动和〈火星报〉的计划》《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预定编入第2卷的是关于土地问题的著作。鉴于沙皇政府书报检查机关的迫害,第2卷改称《土地问题》而不再用《十二年来》这一书名。第2卷分两册出版,第1分册于1908年初问世,收有《评经济浪漫主义》《1894—1895年度彼尔姆省手工业调查以及“手工”工业中的一般问题》以及《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第1~11章)。第2分册是列宁刚刚写成而尚未发表的著作《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这一分册未能问世,在印刷厂就被警方没收并销毁了。
第3卷也因当局的查禁未能出版。按计划,编入该卷的将是列宁在《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新生活报》等布尔什维克机关报上发表过的一批纲领性和论战性文章。
从1895年到1907年这12年来的文章和小册子,主要论述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问题、策略问题和组织问题以及布尔什维克同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右翼的斗争。为了总结经验,教育全党,更好地同机会主义进行斗争,列宁把12年来所写的重要文章收集成册,重新发表,并写了这篇序言。
列宁分析了1895年到1907年这12年来俄国马克思主义同“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孟什维主义的斗争,并得出结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孟什维主义是同一个历史趋势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首先,列宁分析了俄国马克思主义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列宁指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司徒卢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同民粹派决裂,从小市民社会主义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而不像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转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列宁把反驳司徒卢威先生的文章《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重新全文发表,有三个目的。一是由于司徒卢威和民粹派反对马克思主义者,有必要对司徒卢威的观点进行批评。二是回击那些指责社会民主党人同司徒卢威结成联盟的人。三是同司徒卢威的论战,表明了社会民主党人同司徒卢威在理论上不调和,具有实践上和政治上的意义。列宁还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和《地方自治机关的迫害者和自由主义的汉尼拔》等文章,从正面阐述了社会民主党人的观点,展开了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社会民主党人同司徒卢威的界限,向自由派分子宣战。
其次,列宁分析了俄国马克思主义同经济派的斗争。《怎么办?》是以论战形式批评经济派的著作。第一,理解《怎么办?》一书的观点不能超越时代背景。在这部著作出版多年以后,孟什维克的代表帕尔乌斯说其中关于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抹杀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抹杀了已巩固下来并且业已完成使命的成果。《怎么办?》是1901年和1902年火星派的策略和组织政策的总结,列宁在著作中阐述了火星派同经济主义的斗争。《火星报》为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进行斗争,打败了当时占优势的经济主义,在1903年最终建立起这个组织,并在整个俄国革命期间保持住了这个组织。在《火星报》参加下建立起来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实现了党的高度的团结、巩固、稳定,取得这一成就的基本条件是,由于客观的经济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阶级中,工人阶级最有组织能力,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第二,关于如何看待旧《火星报》的小组习气问题。列宁指出,小组斗争是在国家的工人运动还很年轻、还不成熟时才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只有吸收无产阶级分子来扩大党,并且同公开的群众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消除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不适合当前任务的小组习气的痕迹。列宁指出,要正确对待小组问题,不能一味责难。在过去那个时期的独特条件下,小组是必不可少并且起了积极的作用的。小组斗争以最尖锐的方式提出了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且解决了这些问题,为广泛的党的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是现在小组活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已经过时了。第三,《怎么办?》是用论战方式来纠正经济主义。经济主义是由于对罢工运动和经济斗争的迷恋而产生的,是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的特殊形式。《火星报》开始工作时,表面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同国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无关,实际上是同普列汉诺夫派一起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怎么办?》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民主党内意见分歧的原因和《火星报》的策略及组织活动的性质,批评了社会民主党组织中的右翼。经济派反驳纲领中所表述的对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看法,所攻击的是《怎么办?》和纲领草案中共同的东西,而实际上《怎么办?》与党纲草案在自发性和自觉性问题上没有原则区别。第四,反对工会中立。列宁指出,在原则上坚持工会中立的主张是不行的,工会要同党密切接近,工会同党保持联系。
再次,列宁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的斗争。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叙述了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开始出现的分裂:(1)关于土地纲领。列宁指出,当时的土地纲领低估了革命民主主义农民运动的力量,归还割地过分狭窄,但是,当时孟什维克反对这个纲领,认为这个土地纲领太广泛了。(2)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孟什维克从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发展到了策略上的机会主义。
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系统地叙述了同孟什维克的基本策略分歧。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决议和孟什维克在日内瓦召开的代表会议上的决议把这些分歧完全固定下来了,变成了从无产阶级的任务着眼对俄国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所做的估计上的根本分歧。布尔什维克指出,无产阶级应在民主革命中担任领袖。孟什维克则把无产阶级的作用归结为担当“极端反对派”的任务。布尔什维克从正面肯定了革命的阶级性质和阶级意义,说胜利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孟什维克总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解释得极不正确,以至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安于充当从属和依附于资产阶级的角色。
最后,列宁得出结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孟什维主义是同一个历史趋势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列宁对1895年到1907年这12年以来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派的斗争做了一个总结。司徒卢威先生之流的“合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经济主义作为1897年和随后几年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派别,实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信条”:工人进行经济斗争,自由派进行政治斗争。孟什维主义不仅是著作界的一个流派,不仅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派别,而且是一个派别组织,它在俄国革命的第一个时期(1905—1907年)所执行的,实际上是使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支配的特殊政策,证明了1897年和随后几年的经济主义同孟什维主义有直接的联系。“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不仅有思想上的联系,而且有直接的历史继承关系。
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必然通过许多过渡环节同小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在一切工人政党中,必然要形成明显程度不同的右翼,这个右翼在观点、策略和组织“路线”上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倾向。在俄国这样的小资产阶级国家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年轻的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的初期,了解这种倾向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于巩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俄国工人阶级在自己的解放斗争中得到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十二年来〉文集序言》结合收入文集的各篇著作,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民主党内两派在1895至1907年间围绕理论问题、党的纲领问题、组织问题、策略问题进行的斗争。文集所收各篇著作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列宁的这篇序言是研究这一时期列宁著作的指导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