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The Socialist Party and NonParty Revolutionism)

列宁阐述非党组织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一篇短文。写于1905年11月,初载于1905年11月26日和12月2日《新生活报》第22号和第27号上。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12卷。

列宁说明了非党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和特点。一是俄国革命运动迅速地波及愈来愈广泛的居民阶层,因而许多非党组织相继建立。二是反动政府对人民要求联合的呼声的镇压和迫害,激起人们的反抗,使各种非党组织经常产生。三是这些非党组织往往没有固定形式和范围,他们进行的政治斗争是同经济斗争结合在一起的,例如罢工,并且形成了种种临时性的或者比较固定的组织的联合形式。列宁指出,人们把非党组织的目的理想化,它们被列入社会主义“范畴”,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最“一般的”政治上的表面现象就是非党的组织,非党的民主主义,非党的罢工主义,非党的革命性。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党性,反对非党性。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社会民主党应该随时同非党性做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列宁同时说明,与“党性”对立的“非党性”是俄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产物。非党性就是对各政党的斗争漠不关心,但是并不等于保持中立,因为在阶级斗争中不可能有中立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拒绝”参加产品或劳动力的交换,而交换必然产生经济斗争,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治斗争。列宁揭露非党性所谓“中立”的实质就是支持统治者,支持专制政府。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忘记这个真理就等于实际上根本拒绝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批判。

列宁还说明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待非党组织的态度。第一,要历史地具体地看待社会主义者参加非党组织的问题。在民主革命时代,拒绝参加非党组织,在一定的场合下就等于拒绝参加民主革命。为了向没有明确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听众宣传社会主义,或者为了社会主义者和革命民主派对反革命势力进行共同的斗争,参加非党组织可能是必要的,但都只能是暂时的。第二,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是社会主义者必须履行的义务。被派到非党的联合会或委员会中“当代表”的党员和党组,在接受全党的绝对监督和领导的条件下,才能够参加。参加非党组织的目的、性质、条件等都应当服从一个基本任务:准备和组织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自觉地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第三,参加这种非党组织应当采取的策略问题。一是利用一切可能性进行独立的联系,宣传我们的全部社会主义纲领;二是从最坚决彻底实现民主革命的观点出发,确定目前的最近的政治任务,提出民主革命中的政治口号,提出进行斗争的革命民主派所应当实现的改革的“纲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才能够完成工人政党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双重任务: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扩充和加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需要获得自由,以便进行推翻资本统治的无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