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实现论问题》(Once More on the Theory of Realisation)
列宁为驳斥“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歪曲和“批评”而写的著作。写于1899年3月,载于1899年8月俄国《科学评论》杂志第8期。
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4卷。
列宁的《市场理论问题述评(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先生和布尔加柯夫先生的论战)》发表后,彼·伯·司徒卢威写了《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市场问题(评布尔加柯夫的书和伊林的文章)》,通过“驳斥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布尔加柯夫和伊林的理论”来说明他本人对马克思的实现论的看法。面对司徒卢威的错误理解,列宁写了《再论实现论问题》一文。
列宁指出,司徒卢威犯了两个基本的谬误:一是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市场理论同马克思的实现论混为一谈;另一个是把抽象实现论同某个国家某个时期资本主义产品实现的具体历史条件混为一谈。为了澄清这些误解,列宁主张在叙述实现论时,亚当·斯密必须在场。司徒卢威则认为如果要追溯,应当谈论的是重农学派。列宁指出,亚当·斯密并不只限于承认了重农学派的真理,而且还提出了社会资本和社会产品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如何按价值得到补偿即实现的问题。
列宁支持布尔加柯夫在与司徒卢威关于商品流通争论时所持的观点。布尔加柯夫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混为一谈,而马克思则确定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列宁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司徒卢威认为布尔加柯夫所做出的上述论断是出于误解,因为马克思“严格区分了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所以不能认为马克思是关于产品可能在本社会内部实现的实现论的拥护者。事实上,司徒卢威这个结论正是布尔加柯夫说的。可见,司徒卢威是用重复布尔加柯夫的论点来反驳布尔加柯夫,是司徒卢威本人的误解。
列宁不同意司徒卢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
(1)把实现论叫作按比例分配的理论。列宁指出,实现论是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如何进行的抽象理论。这个抽象理论有两个必要前提:第一,要把对外贸易即国外市场抽象出去,但这绝不是说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社会曾经存在过或者能够存在;第二,抽象的实现论假设而且应当假设,在资本主义的各生产部门之间,产品是按比例分配的。但是,实现论这样假设绝不是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总是按比例分配或者能够按比例分配。因此,司徒卢威并没有根据把实现论叫作按比例分配的理论。
(2)关于“马克思指责李嘉图重复亚当·斯密的错误”的说法。列宁通过引述大量的事实——包括李嘉图的原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等等,指出李嘉图承袭了斯密的错误:李嘉图把土地和劳动的全部产品分为三个部分:计件工资、利润和地租,错误地漏掉了不变资本,而这恰恰是亚当·斯密所犯的错误。可见马克思对李嘉图学说的评价是公正的。列宁认为,司徒卢威指责马克思是因为他完全不理解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实现论的意义。列宁阐述道,补偿可变资本的产品最后应当转换成工人的消费品,满足工人的日常消费。补偿不变资本的产品最后应当转换成生产资料,应当作为再进行生产的资本加以使用。因此,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开来,对实现论是绝对必要的。毕竟,实现论的任务就是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如何进行的。
(3)关于“通过各种最不相同的方法来划分社会产品,都可以很好地阐述抽象的实现论”的说法。列宁指出这是出于司徒卢威以为实现论可以用产品交换来说明的老生常谈。正是由于这种误解,司徒卢威才得出,譬如对于马克思以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为内容的实现论来说竟无关紧要等错误结论。
(4)关于“实现论没有实际意义”的观点。司徒卢威反驳了布尔加柯夫得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着”这一结论,他认为,实际上实现不是在孤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的,而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即通过向别的国家销售产品来进行的。列宁指出,实现问题是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有关的抽象问题。无论就一个国家或就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马克思所揭示的实现的基本规律仍然不变。对外贸易问题或国外市场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发展的具体条件的问题。此外,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的其他规律同样也只是表明资本主义的理想,而绝不是表明资本主义的现实。实现论和马克思的抽象理论的其他原理具有同样的价值。马克思的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它阐明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指出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它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不仅反对辩护论,而且也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庸俗的反动批评。
(5)关于“在理想的或孤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是不可能的,因为无从得到绝对必需的追加工人”的观点。列宁指出,司徒卢威没有证明而且也不可能证明,为什么不能从后备军中得到追加工人,相反,却以历史条件和实际条件作借口,回避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司徒卢威所提到的存在着无数历史的和实际的条件,这些条件正在并且必定会把资本主义引向灭亡,而不会把现代资本主义变成理想的资本主义。但列宁认为,没有任何理论根据足以否认理想的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列宁还说明了如何看待 “马克思体系带有论战性”的问题。“马克思体系”所以带有“论战性”,并不是因为它“有偏向”,而是因为它的理论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除此之外,司徒卢威认同了布尔加柯夫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确定任何原则性的区别都是不可能的这一见解,并由此推出了必须有第三者的理论的结论。列宁对于这个见解是完全同意的,但对于司徒卢威的推论却是不赞同的。列宁认为,首先,司徒卢威把农民称为“第三者”很不妥当,还可能引起误解;其次,这里只是指出了在分析关于资本主义的问题时,不要停留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传统划分上。这种划分在理论上严格地讲是不能成立的,而对像俄国这样的国家则更不适用。可以用别种划分来代替它,譬如,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关系在人口稠密和已经占用的地区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向其他地区的扩张。而且,列宁指出,这种划分之所以恰当,是因为它明确地规定了实现论所包括的问题的范围。
总之,列宁就实现论问题对司徒卢威所做的相关批判,对于我们认清“合法马克思主义”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列宁在文章的最后所指出的那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思想”,同时不应使其教条化,而要促使其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