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米海洛夫斯基(Nikolay Konstantinovich Mikhaylovsky)(1842—1904)
俄国社会学家、自由主义民粹派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生于俄国卢卡加省美舍夫斯克一个贵族官吏家庭,曾在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1860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成为当时激进作家中有影响的人物。1868年开始为《祖国纪事》撰稿,加入革命民粹派行列,后成为《祖国纪事》编辑。19世纪70年代初曾参加过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70年代末开始接近民意党人。90年代成为自由主义民粹派的领袖和理论家,1892年起任民粹派刊物《俄国财富》主编,并利用它同马克思主义进行激烈的论战。主要著作有《什么是进步?》《社会科学中的类比方法》《英雄与群氓》《文艺与生活》等。
米海洛夫斯基在哲学上受实证主义和康德不可知论影响,在历史领域提倡唯心史观,攻击唯物史观为经济唯物主义和宿命论,把人变成“被历史必然性的内在规律从神秘的暗窖里牵出来的傀儡”。将自由和必然对立起来,认为历史是自由意志的产物,提倡“英雄”主宰群众和创造历史,视人民大众为“群氓”;在政治上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纯粹是维系在黑格尔三项式链条的最末一环上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恢复小生产经济,搞阶级调和,建设农业社会主义;提倡主观社会学,认为“社会学应从某种空想开始”,“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1877年在《祖国纪事》杂志第10期上发表《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对《资本论》进行歪曲,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对此,马克思认为“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并撰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试图纠正其错误解释。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著作中对其观点做了系统的批判,指出其打着“人民之友”的旗号代表富农的利益,理论观点都是用社会主义的词句掩藏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