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Nikolai Ivanovieh Bukharin)(1888—1938)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共产国际重要领导人。1888年10月9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7年入莫斯科大学学习。1908年被补选为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1909至1910年三次被沙皇政府逮捕,1911年被流放到奥涅加,从这里逃脱到西欧。1912年在克拉科夫会见了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协助列宁主编《真理报》。1916年10月去美国,在纽约编辑俄文《新世界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莫斯科,当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莫斯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委员会委员,后来任《真理报》主编。同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时,是领导莫斯科起义的核心成员。

1918年,当列宁主张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并使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布哈林坚决反对,辞去《真理报》主编职务,领导了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坚持要把苏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底。经过列宁的严肃批评和耐心帮助之后,布哈林才认识错误。7月,他解散左派共产主义者组织,回到党中央委员会和《真理报》编辑部,并多次在公开场合检讨自己的错误。

1919年3月布哈林成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19年3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19—1923),1924年在俄共(布)十三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24—1929),1919—1929年任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1929年任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从1926年11月起,主持第三国际政治书记处的工作。

1928—1930年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在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辩论中,布哈林同斯大林一起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成了当时党内外有声望的领导人之一。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上,布哈林反对要求农民为工业化“纳贡”,认为这样做会使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这些观点当时被认为是代表富农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1929年4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全面批判了布哈林的观点,4月他被解除《真理报》主编职务,7月被解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职务,11月被开除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后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技术局局长。1931年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在莫斯科大学兼任教授。1934年2月至1937年1月任《消息报》主编。1935年参加宪法制定工作,是主要起草人之一。1938年2月被指控组织所谓“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被开除党籍。1938年3月14日与李可夫等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恢复名誉。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6月21日,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布哈林的党籍。

布哈林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理论著作包括《食利者政治经济学》(1914年)、《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1915年)、《帝国主义国家理论》(1916年)、《共产主义ABC》( 1919年)、《过渡时期的经济》(1920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年)等等。虽然布哈林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和错误,但他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列宁说他是“一位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