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The world proletariat and oppressed nations unite)
1920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给共产国际出版的《东方民族》杂志所拟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口号。这一战略口号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国际执委会根据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系的理论提出来的。
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拥有金融资本并剥削地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为数极少的文明民族阵营,另一个是殖民地和附属国被剥削被压迫民族的阵营;被金融资本压迫和剥削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是帝国主义最大的后备力量和最重要的实力来源;附属国和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反帝革命斗争是他们摆脱压迫和剥削的唯一道路,这个运动不能不引起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危机,不能不给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以沉重的打击;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要求把这两种革命运动结合成一条反对共同的敌人、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的战线;如果不建立共同的革命战线,那么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就不能胜利,被压迫民族就不能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列宁的这些观点,改变了传统的、主要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看法。从前,通常把民族问题看作一个单独的、孤立的问题,看作和推翻资本统治、推翻帝国主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总问题无关的问题;认为欧洲无产阶级不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结成联盟也能取得胜利,民族殖民地问题也可以离开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道而得到解决。而列宁则认为,民族问题只有和无产阶级革命相联系才能得到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同殖民地和附属国反帝解放运动结成革命的联盟才能取得胜利;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使各国无产者和各被压迫民族彼此联合起来,实现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两股革命力量的有机结合,把附属国和殖民地国家由帝国主义的后备军变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军,变为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必须坚决地积极地援助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应当援助任何一种民族运动。有时候,个别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运动会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利益相冲突,这当然谈不上什么援助。但绝大多数民族运动具有革命性。在帝国主义压迫的情况下,民族运动的革命性完全不一定要以这个运动是否有无产阶级分子参加、是否有革命的或共同的纲领、是否有民主的基础为前提,而要看它在客观上是否具有革命性。应当从世界范围内、从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角度上看问题。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一口号,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更加广阔,因而它扩大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内容,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个基本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的战略口号。它进一步扩大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内容,成了全世界一切革命力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一面战斗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