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同盟(international monopoly combines)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根据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联盟。其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割投资场所,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列宁认为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是“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国际垄断同盟是在国内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国垄断资本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瓜分了国内市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本国的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同国外市场相联系。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要夺取更多的国外市场。垄断资本从争夺国内市场发展到争夺国际市场,“这是全世界资本和生产集中的一个新的、比过去高得多的阶段”。
但是,国外市场毕竟是有限的。随着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各垄断组织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两败俱伤,在一定时期内,它们之间有可能取得暂时的妥协,签订协议,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列宁说:“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
国际垄断同盟虽然在经济上达成了瓜分世界的协议,但是这种妥协只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它并不能消除垄断组织继续展开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垄断组织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一旦已经达成的协定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它们必然会破坏原来的协议,重新开始进行瓜分世界的斗争。列宁说:“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狠毒,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而且他们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有其他的瓜分方法。”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的实力是随着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当各国垄断组织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原来的协议比例就不再适应了,需要按照变化了的现实态势重新分割世界市场,这样,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例如,由英国、比利时、德国三个国家组织起来的国际钢轨卡特尔,从1884年到1940年的50多年间,曾经两次瓦解,经过了多次重新按实力分割世界市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这个国际垄断同盟才彻底解体。可见,国际垄断同盟是随着各国垄断组织实力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们时而相互勾结,取得妥协;时而打破原有协定,进行斗争,主要根据垄断资本的利益来决定交替使用和平的和非和平的手段。妥协是为了分割世界,斗争也是为了重新分割世界。分割世界才是垄断组织进行斗争的实质和内容。
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国际卡特尔一直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原有的国际垄断同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国际垄断同盟,如由私人垄断组织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由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出面建立的欧洲联盟等。战后国际垄断同盟新形式的出现表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活动中已经日益同国家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利用手中掌握的财政、金融、信贷和技术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化、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出面组建国际垄断同盟,并且在同盟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共同调节,从而可以保证各国垄断组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列宁说:“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