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主义(Bernsteinism)
第二国际中最早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其创始人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爱德华·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恩格斯去世之后。如列宁所说,“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趋向便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它已经不是站在自己的独立的基地上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共同基地上,作为修正主义来继续斗争了”。1899年伯恩施坦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标志着修正主义的正式形成。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修正。首先,在哲学方面,他用康德的唯心主义修正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平静的进化论和折中主义代替革命的辩证法。他提出“各民族发展上的重要时期是没有飞跃的”,“经济发展在今天已达到的水平,容许意识形态因素特别是伦理因素有比以前更为广阔的独立活动的余地”,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马克思理论最致命之点”,妨碍了人们对事物进行正确思考和探索,因而他们主张用康德主义和折中方法取而代之,致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其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否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将劳动价值论说成是“纯粹思维的构成物”,指责剩余价值论是“以假想为根据的公式”,主张以庞巴维克的效用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力图用所谓的“新材料”来否认垄断和集中对小生产阶级的排挤,否认工人的日益贫困,美化资本主义垄断,认为卡特尔组织可以帮助资本主义摆脱危机,随着集中与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将不复存在。因此,他断定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已经失败。最后,在政治方面,伯恩施坦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较低的文化”和“恐怖的独裁政治”,暴力革命是“无谓的生存牺牲”,并且对巴黎公社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他鼓吹阶级合作与和平过渡,认为随着普选权的推广普及,无产阶级将会真正掌握权力。
从1898年到1903年的短短几年时间,威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卢森堡等革命家对伯恩施坦主义进行了多次批判。尤其是列宁,对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和孟什维克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只有进行直接和公开的论战,反对狭隘的经济主义和日益流行的伯恩施坦思想,才能保证俄国工人运动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正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