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条约》(The AngloChinese Treaty)

马克思关于《南京条约》对中英贸易的影响以及英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社论文章。写于1858年9月10日,载于1858年10月5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446号上。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抵达天津,6月18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在英国当局看来,新条约的签订将会扩大西方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为此,马克思用熟练掌握的经济学知识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英中条约》中,马克思开门见山地指出,从经济观点来看,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不成功的。虽然英国官方统计1843—1846年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连续增长,但是到1846年出口额降低到1836年的水平以下,而且,官方统计的计算价值同真正实现的价值完全不符。“自从1842年的条约使它开放以来,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来说却停滞不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马克思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英国商人不知道中国人需要什么,盲目开展对华贸易,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如餐具、钢琴等出现滞销。二是高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这是世界市场常有的现象。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西方工业品很难适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三是中国遭受的殖民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革命,使国家处于动乱状态,西方商品进口遇到的障碍增加。针对英国媒体认为外国竞争导致英国对中国出口贸易出现停滞的观点,马克思列举了美国对中国贸易大幅逆差以及美国商品占中国市场比例远不及英国的数据,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中国有着贸易顺差,但鸦片贸易使得中国财政和货币流通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矛盾性,即如果用“迦太基式”的正常贸易手段和“罗马式”的军事手段去榨取外国人民的金钱,这两种方法必然会相互冲突、相互消灭。

《英中条约》通过经济学的分析,阐述了条约签订后对中英贸易的影响,在揭露了英国殖民者贪婪的同时,也指出了英中双方经济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