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古·巴贝夫(Gracchus Babeuf)(1760—1797)
18世纪法国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家;“平等派”运动的领袖。
巴贝夫于1760年11月23日出生在法国皮卡第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刻苦自学哲学、历史和文学等著作,特别是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对于巴贝夫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巴贝夫在皮卡第积极参加反封建与旧制度的斗争,协助三级会议起草陈情表,要求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1790—1791年创办《皮卡第通讯》,积极宣扬革命思想,号召人民群众起来进行武装斗争。1792年9月被选为索姆郡行政官。1794年,热月党的国民公会废除最高限价法,投机商活动猖獗,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巴贝夫创办《人民论坛报》激烈抨击热月党的政策,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以农业为中心、人人平等、普遍幸福的平等者共和国。1797年2月,督政府查封他的报纸和主要活动场所先贤祠俱乐部,巴贝夫的革命活动转入地下。1797年3月他与战友组织平等派密谋指导委员会,并决定 5月10日起义。由于起义前夕秘密泄露,巴贝夫被捕并被处死。
巴贝夫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的实际斗争结合起来,主张用武装起义的暴力手段来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专政政权,并且提出了过渡阶段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场“富人的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必须进行一场“人民的革命”,而革命的目的不是内阁和官员之间的简单更换,而是要建立新型的革命政权,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型社会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一系列的过渡措施。在过渡时期,通过劳动人民专政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起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平等共和国”。尽管巴贝夫的共产主义思想相当粗糙和肤浅,他对理想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他的共产主义的“国民公社”也不过是消费的共产主义,但他关于暴力革命和过渡阶段的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称他为第一个“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