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zer)(约1490—1525)

德国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和16世纪初农民战争时期领袖。

闵采尔于1490年左右出生在德国哈茨的施托尔贝格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早年曾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美因兹大学,系统学习了神学、哲学和医学,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人文主义和宗教哲学著作,并且以优异成绩获得神学学士和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之后,担任过中学教师、神甫和修道院院长。1517年10月,德国著名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发表了 《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公开要求辩论赎罪券问题,在德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闵采尔深刻认同路德的精辟见解,并且加入到路德宗教改革派的行列,积极宣传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主张通过暴力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差别的“千年王国”。1524年底到1525年初,闵采尔积极投入德国农民战争,为农民起义做宣传组织工作。1525年 3月,他与普法伊弗在米尔豪森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该城贵族议会,成立了革命的权力机关——米尔豪森永久市政会,并且组织农民抗击封建贵族的围剿。1525年 5月,他领导的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在弗兰肯豪森战役中,他负伤被俘,5月27日英勇就义。

恩格斯对闵采尔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与托马斯·莫尔一样,是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者,其宗教哲学接近于无神论,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特别是闵采尔主张暴力革命的道路,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闵采尔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性质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闵采尔作为米尔豪森永久市政会首脑所处的地位,要比任何一个现代革命执政者所处的地位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当时的运动,就连他所生活的整个世纪,也都没有达到实现他自己刚刚开始隐约意识到的那些思想的成熟地步。他所幻想的那种社会变革,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还缺乏基础,这些物质条件甚至正在孕育产生一种同他所梦想的社会制度恰恰相反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