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法国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自然神论哲学家。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平民家庭,其父亲是个钟表匠。在卢梭10岁时,其父亲与他人发生纠纷败诉而逃往法国里昂,把卢梭托付给他舅父。从此卢梭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先后做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流浪卖艺者和乐谱抄写员等,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不公和苦难。卢梭没有受到过正式教育,凭借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他到巴黎,结识了孔狄亚克、伏尔泰、孟德斯鸠、达朗贝尔和霍尔巴哈等启蒙思想家,并且与狄德罗交往密切,为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撰写过一些音乐方面的条目。1750年,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写下了《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文。1755年4月,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被恩格斯称赞为当时的“辩证法的杰作”。1756年4月,卢梭因为厌倦巴黎生活避居离巴黎不远、邻近蒙莫朗西的“退隐庐”。其后六年时间里,他创作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和《感性伦理学或智者的唯物主义》纲要,并且在此期间,他为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论政治经济学》也发行了单行本。其中,《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爱弥尔》主要讨论儿童教育问题,《新爱洛伊丝》是一部包含卢梭各个方面思想的小说。晚年隐居期间,卢梭还写下了《忏悔录》等著作,《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期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对自我所犯罪恶进行忏悔。
卢梭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都歌颂科学和艺术、理性和规律、知识和逻辑、文明和进步不同,卢梭把自然与文明尖锐对立起来,并且为回归自然奔走呼号。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为社会环境所污染、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平等、自由、纯朴、良知、友善。卢梭认为,人性本善,而现存的人是恶的,如果能够为人类创造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实现向自然人性的复归。这种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构成了卢梭思想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线索,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自然宗教和自然教育等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卢梭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政治哲学。卢梭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因为没有私有制,当时的人们是自由而平等的,既没有经济剥削和私有财产的差别,又没有政治奴役和压迫,也没有社会的和精神的不平等。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差别,原始的平等就遭到破坏而产生了社会不平等。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就需要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机构,于是人类便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和法。人们订立社会契约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和私有财产,但是其现实发展却走向订立社会契约初心的反面。不平等的产生本来是一种进步,使得人类进入文明,但同时也是一种退步,毁灭了人类原来的自由、平等的幸福状态。因此,在社会状态中,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的不平等同时就加深一步:首先是社会契约的订立确立了私有财产贫富之间的差别,接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确立了强者与弱者的区别,最后是暴君专制的出现确立了主人与奴隶的区别。人们拥立国君、赋予其暴力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暴力保护自己的自由和平等,但是当国君通过暴力压迫人们,暴力成了暴君的唯一支柱,一切权利和义务都不复存在时,人们就有权利通过暴力推翻暴君,订立新的社会契约,重塑新的社会平等。新的社会契约应该规定人人都同等地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政治共同体,毫无例外地遵守契约,同意服从“公共意志”即人民的共同意志。国家应实行法治,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应该由人民来制订。作为统治者不能违反法律,否则就必然导致专制暴政。国家权力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后两者从属于主权,而主权应永远直接掌握在人民手里。卢梭的平等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恩格斯对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评价很高,他指出:“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1778年5月,卢梭移居埃尔姆农维尔,同年7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