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个性(personality)
个人独特的主体性,指人类个体同其他个体相区别的心理特征、精神素质,个体带有本质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有个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同时又指出,长期以来,人的个性是被束缚的。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个性的物化、对象化。“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的异化抹杀了人的个性,“逃亡农奴认为他们先前的农奴地位对他们的个性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但是,在这方面,他们只是做了像每一个挣脱了枷锁的阶级所做的事,此外,他们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解放出来的,而是零零散散地解放出来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又指出,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也就是消灭奴役个体的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人的个性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在缺乏分工的自然纽带之上,地域的、血缘的和部族的狭隘关系使个体变成了“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人的依赖性”湮灭了人们的个性和个人的独立性。整个人类生活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封闭的自然经济仍将人们限制在狭小的社会关系中。奴隶社会中奴隶因而没有人身自由,通行的是农奴对农奴主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则将人们限制在等级金字塔的固定位置中,人的个性发展普遍受到压抑和扭曲,少数人个性畸形膨胀和多数人个性得不到发展,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它在主体上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人格)独立,使人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资本所有者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雇佣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显然,在物的依赖关系这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市场经济驱动着人对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就使得个人意识得以确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个性发展仍然是片面的发展。“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人的个性是扭曲的、畸形的、片面的。
人的个性与人的社会性密切相连,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是人类个体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人的个性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类型。社会群体的共性与阶级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个性都是其所属的阶级本质的个别存在,是一定阶级关系与利益的现实具体承担者。马克思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及其作用,同时又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人的个性是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制度,这种制度必然会导致人的劳动的异化,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无产阶级“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只有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建立公有制,让人人都拥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人们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时候起,你们说,个性被消灭了”,“你们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当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这时,人已经脱离了人对人的直接依赖,并在依赖物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独立性,为人的个性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与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