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patriotism)

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人类随着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爱乡土的感情,后来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发展成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爱。

首先对爱国主义做出明确阐述的是列宁。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批判了考茨基等人关于民族狭隘主义的爱国主义,“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保卫祖国’就是为现在的战争辩护,承认它是合理的。而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指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实质上是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是为推行霸权主义和侵略政策、战争政策服务的,也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地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毛泽东也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东西,根据内容的不同,有各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必须坚决反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带有阶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积极意义。如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对国内外封建复辟势力斗争中“保卫祖国”的激情。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激化,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的虚伪性。但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当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它常常不惜牺牲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变成卖国主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是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它对个人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周恩来指出,“我们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全国各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和一切爱国力量的团结,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改革、勇于创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祖国江河大地、锦绣山川的依恋,表现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骨肉同胞、祖宗先辈的热爱,更表现为对祖国领土主权、社会制度的维护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是一个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深化的过程,体现为对祖国的整体之爱的爱国主义情感,经过实践的砥砺和深化,能够升华到一种更高的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