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the law of decline in profit margins)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指平均利润率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客观趋势。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最早发现了这一现象,而始终未能解开利润率趋向下降之谜。“亚当·斯密以来的全部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这个秘密的解决兜圈子。”马克思首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科学地阐释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和取得竞争中的优势,竞相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费用。这样,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必然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在增大的社会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假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变资本的绝对量不断增加,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不变,剩余价值率(m)为100%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日益增长、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不以资本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向。马克思说:“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和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因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也会下降的。例如,在资本有机构成为60c∶40v的情况下,如果剩余价值率为100%,利润率是40%;如果剩余价值率提高为15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80c∶20v,这时利润率则下降为30%。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绝不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会减少。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利润率和资本量。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资本的总量在不断增加,所以,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利润的总量仍然会不断增大。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大同时发生,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社会资本由1000增加到3000,资本有机构成由60c∶40v提高到80c∶20v,在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的条件下,利润率会由40%下降为20%,而利润量却由400增加到600。所以,马克思有时把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叫作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加,是资本积累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的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利润率下降,同时又使社会资本的总量不断增大。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但它的绝对量却会增加,被剥削的劳动量,从而剩余价值量和利润的绝对量也会增大。马克思说:“在生产过程和积累过程的发展中,可以被占有和已经被占有的剩余劳动的量,从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利润的绝对量,都必然会增加。但是,同一些生产规律和积累规律,会随着不变资本的量增加,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同转化为活劳动的可变资本部分的价值相比,越来越快地增加。因此,同一些规律,使社会资本的绝对利润量日益增加,使它的利润率日益下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很缓慢的。因为有一系列的因素发生相反的作用,阻碍、延缓并部分抵消这种下降,使它只具有趋势的性质。这些因素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强;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机器、设备和原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存在所引起的某些部门对手工劳动的采用;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股份资本的增加等等。这些因素不会取消这个规律,但是会减弱它的作用。“所以,这个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的矛盾,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