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wealth)
亦称“社会财富”“国民财富”。通常指某个社会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财富”内涵丰富,由多方面组成,具体包括一切积累的劳动产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用于生产过程的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前提的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能,尚未参加生产过程、乃至未被开发的自然资源等。只是其中有的是潜在的财富。除了物质财富外,一个社会或国家所拥有的科学理论(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艺作品、文化遗产等,也是该社会或国家的财富,即精神财富。
一国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于该国生产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意义重大。
财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不可忽略的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必须具备生产资料等物质条件。自然界是这些物质条件的第一源泉。由自然提供一切原始的自然资源,再由劳动把这些资源变为财富。因此,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精神财富主要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精神财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社会条件下,物质财富的社会表现不同。封建社会里财富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社会主义社会里财富表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商品储备;非生产性的建筑物和设备;居民的个人财产;参加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等。无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物质财富的占有形式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物质财富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占有,成为他们剥削、掠夺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财富一部分属于全民所有,一部分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还有一小部分归个人所有,成为个人财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积累的劳动日益增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长,这就为继续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愈来愈雄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形式相对应,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精神产品也基本上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精神产品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