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ideas)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是与物质、客观存在相对应的哲学术语。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亦指看法、思想,即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作为人对客观世界事物、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能够发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观念一词源自希腊文idea,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在哲学史上,对观念一词有多种解释。柏拉图认为观念(又译作“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是感性事物的完善的样本或模型,而个别事物则是对观念的不完善的摹写或模仿。新柏拉图主义者奥古斯丁认为观念(理念)是现象世界的完善的模型,存在于宇宙精神中或上帝的精神中。16—18世纪的许多哲学家,在人心中的某种模式、心灵的表象或概念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R笛卡儿常用观念表述思想的对象,他把观念划分为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三类,认为天赋的观念作为“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其他则可怀疑。J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心灵原是一张白纸,心灵的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GW莱布尼茨主张有潜在的“天赋观念”,认为观念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是在我们心中的天赋。主观唯心主义者G贝克莱认为,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因此,心中的观念就是构成现实事物的本原,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和神秘的思辨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整个世界的本原和灵魂,从而颠倒了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观念真实的发展关系。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论,把观念视为消极被动的直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使用观念一词时,在具体语境中有三种含义:(1)指表象或映像。认为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2)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这里的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过程的认识,观念与客观存在相对应。(3)指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所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形态。在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生动直观阶段,即指感觉、知觉、表象等最简单的概念与艺术形象。在抽象的思维阶段,即辩证概念及其相互过渡、判断、推理,甚至典型的艺术形象及其辩证的对立统一性等等反映的一切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观念形态上的原则区别: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形态,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真理性也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列宁强调,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理论,摒弃了形而上学唯物论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观念,将其视为客观世界消极被动的反映的思想,科学地阐明了基于社会实践上的观念的现实性及其力量。认为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及规律的把握,为实践创新建构观念的对象,并以此作为实践的目的。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使观念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创造出物化的理想的对象。观念是独立性与延续性的统一,每一时代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思想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呈现出延续性,同时观念又会因其特殊的历史积淀、传统习惯、文化背景而显现出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观念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演进过程,继承性是指观念在人类代际之间的历史承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有克服又有保留,在否定中有肯定;创新性是指在实践中进行观念创新,在继承前人观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观念。观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