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social mentality)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非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直接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交往相联系的情绪、情感、风俗、习惯、成见等,具有生动性、易变性、缺乏稳定性的特征。

社会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按照其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又可以区分为阶级心理、阶层心理、民族心理等。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不同,其社会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作风。民族心理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于共同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在共同的经济生活决定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爱好和民族习惯等。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族心理,是一种最稳固、最持久、最强烈的社会心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心理是连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环节。在人类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无论是社会意识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形式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变革社会存在,都要自觉不自觉地经过主体社会心理的中介过滤、调节、转换才能实现和完成。只有在整合、提升主体社会心理的基础上,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才能达到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成为思想理论体系形式的社会意识,或称为社会意识形式。而系统化、理性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发挥其变革社会存在的功能,也要通过主体社会心理的承接,化为主体的内在自觉并通过主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活动才能实现和完成。

社会心理是横跨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环节,是主体双重对象化活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中介、桥梁和纽带。普列汉诺夫在论述社会心理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和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普列汉诺夫还提出了认识社会结构的“五项论公式”,这个公式将一个社会的结构区分为五个层面:(1)社会的生产力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3)反映这些关系的社会形态,亦即社会政治制度;(4)部分地由经济直接决定,部分地由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社会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也就是系统化、理性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